在紡織品的生產過程中,染色在哪個階段進行,受若干因素的影響。
從經濟角度來看,染色在織造生產工序的前道進行,其成本是最低的。在織造前道工序進行紗線染色,可選用堅牢度較好的染料,某些色花可以在后續織造工序中得到改善。紗線染色一般能獲得良好堅牢的勻染效果,可與本色紗線按不同設計要求織造,從而獲得較高經濟價值,并可縮短交貨周期,所以產品具有高的重現性。
通常認為,紗線染色所得產品與織物染色所得產品相比,更具有膨松和手感豐滿等優點,這可能是因為當絞紗懸于染色機的桿上時,可以自由地充分松弛而不受任何限制,不僅可以讓紗線完全膨松化,而且還可以讓紗線自由退捻達到捻度均衡,從而消除紡紗時的張力。
紗線染色的另一種形式是筒子紗染色,從技術上講,過去認為只有采用絞紗染色法進行染色才能生產出滿意產品,但這種傳統看法隨著筒子紗染色法的出現正在逐漸改變。
由于它具有交貨快的優點,因而更容易適應流行色的變化,同時適應小批量、多品種的需要。此外,紗線染色機械較為簡單,從而在維修保養方面較為經濟。
紗線(包括長絲)染色已有近千年的歷史,長期以來均采用絞紗染色。直到1882年世界上才有了第一個筒子染色專利,以后又出現了經軸染色。
將短纖紗或長絲在搖紗機上變換成一框框連在一起的絞紗,然后在各種形式的染色機中進行浸染的染色方式即為絞紗染色。
將短纖紗或長絲卷繞在布滿孔眼的筒管上(要求卷繞密度適當、均勻,一般稱為“松筒”),然后將其套在染色機載紗器(又稱平板、吊盤、紗架等)的染柱(又稱紗竹、錠桿、插桿等)上,放入筒子染色機內,借主泵的作用,使染液在筒子紗線或纖維之間穿透循環,實現上染的方式為筒子染色。
按色織物經紗色相和數量的要求,在松式整經機上將原紗卷繞在有孔的盤管上形成松式經軸(可看成是一只大筒子),再將其裝在染色機的載紗器上,并放入經軸染色機內,借主泵的作用,使染液在經軸紗線或纖維之間穿透循環,實現浸染,以得到色澤均一的經紗的方法叫作經軸染色。
經軸軋染主要應用在色經白緯的牛仔布的生產加工中。它是將一定數量的稀軸引入各個染槽,經反復多浸、多軋、多次透風氧化后,實現靛藍(或硫化、還原、直接、涂料)染料的染色。預烘干后再進行漿紗,便可得到色澤均一的經軸紗,可直接供織造使用。經軸軋染時的染槽可以是多個(片狀機)或一個(環狀機),這種與漿紗聯合使用的設備被稱為片狀染漿聯合機。
這也是牛仔布經紗的特殊染色方法,其染色過程是先將400~500根原紗集束呈球狀,然后再將若干束(如12束、18束、24束、36束)紗線在多個染槽中反復多浸、多軋、多次透風氧化,實現靛藍染料染色后,再分經、漿紗。腈綸絲束也可以進行紗束軋染。
如同織物一樣,紗線也有局部染色,如印節、段染、扎染、印花、拔染、漸變等。
●印節:按設計要求,在鋪開的絞紗上每隔設定距離印上一小節(如0.5~1cm)顏色,可以是相同色彩,但大部分為五彩色。必須注意,其間距必須是無規律的不等距,否則布面上會出現“龜背”或“山水畫”。
●段染:將若干染料同時淋滴在鋪開的絞紗的不同部位,經真空吸液或軋液后,再固色、洗凈。與印節相比,彩段較長,白紗間距較小,甚至相鄰兩色會在紗上出現“拼色”。段染紗在針織物上使用較多。
●扎染:將絞紗的局部用繩索(或包上塑料薄膜)扎緊,再進行浸染,結果,被扎緊處留白,捆扎處有部分由深到淺的滲色,未捆扎部位均勻著色,產品別有韻味。
●印花(印經):這種方法一般用于生產印經機織物。在經紗上印上花紋(緯紗上不印),產品風格朦朧,似花非花。印經時可以先假織(針織法是先印后整經,機織法是整經—假織—印花),也可以直接在經紗上印花,如合成纖維經紗可在轉移印花機上印經。
●漸變染色:漸變染色(七彩絲)將絞紗(絲)的不同部位在染液中浸染不同時間,使每框紗上呈現由淺到深無明顯界限的漸變色彩,如中國傳統繡花七色絲線等。此外還有半邊染色、噴點染色、單紗連續浸染等。